宁波余姚:阳明故里,何以让“心学”活在当代

走进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,古朴的瑞云楼内,游客们正通过讲解聆听王阳明的故事,感受“知行合一”的智慧;不远处的阳明古镇,一场聚焦阳明文化的沙龙正在火热上演,年轻人们讨论着“心即理”在现代职场中的实践意义;剧院戏台上,姚剧《王阳明》正演到精彩处,流水般的唱腔间还夹杂阵阵稚嫩且清朗的读书声,“幼儿曹,听教诲:勤读书,要孝悌;学谦恭,循礼仪……”
今天,“阳明”二字已经融入余姚的血脉:从“阳明小学”“阳明中学”到“阳明公园”和“阳明街道”……不只是名字,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在街巷阡陌间生生不息。
五百五十余年前,一代大儒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,他创立的独具特色的“阳明心学”体系,冲破了当时程朱理学的藩篱,在明以后占有重要地位,影响深远。
王阳明一生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,“致良知”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更是影响深远。
近日,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宁波研习营在余姚开营,150余名青年在王阳明故居前,驻足凝望“吾心光明”的匾额,聆听五百年前“知行合一”的回响。这一幕,正是余姚以阳明文化为纽带,激活历史资源、赋能城市发展的缩影。
如何让哲学思想转化为发展动能?余姚的答案是:以文创为媒,推动文化IP产业化。
在“良知创物”文创店里,年轻人正挑选着“知行合一”主题的潮玩公仔、周边。一款王阳明画像冰箱贴,引得不少游客选购。
“它以各大博物馆珍藏的王阳明画像为蓝本,巧妙复刻先贤神韵,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,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,让历史人物走进了日常生活。”“良知创物”主理人李福彬告诉记者,希望通过文创产品,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王阳明的精神世界。
“阳明文化几乎植入了余姚的每一个角落。”李福彬说,这种“有形载体+无形价值”的模式,正是余姚文化IP开发的精髓所在。
阳明古镇。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
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。
自余姚将“阳明文化”确立为城市核心文化品牌,一场系统性的文化唤醒工程就此展开。
在临山镇邵家丘村,看不见、摸不着的“诚信”可以换来“真金白银”。作为“道德银行”建设的首个试点村,邵家丘村自2012年起推行三级积分评议制度,村民道德积分达90分以上即可申请无抵押低息贷款。这一创新机制为村民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信心保障。
“‘道德银行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。”邵家丘村党委书记姜海军说,该模式让村民凭道德积分就能获得贷款。种植户陈庆尧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积分,成功获批5万元贷款,解决了资金难题。
在梁弄镇横坎头村,文化正在赋能乡村振兴。这个曾经的革命老区,如今依托“阳明心学与红色文化”主题馆,开发出“重走阳明路”研学产品。
文化赋能的效应还在持续扩散。余姚与绍兴共建“心学之路”旅游联盟;“阳明文化”国际论坛吸引日韩、东南亚学者纷至沓来;中意文化交流活动中,余姚工匠将“格物致知”精神融入米兰设计周展品……从地方认同到跨区域合作,再到国际传播,文化IP的辐射半径不断延伸。
走进宁波市阳明文化海外传习基地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:大厅里,参观者正驻足欣赏主题文化展示区的展品;转角处的主题书吧内,几位年轻人正翻阅着阳明文化典籍;一旁的直播间内,主持人正通过抖音平台向海外观众介绍阳明文化的精髓。
姚剧《王阳明》。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
该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,他们已构建起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传播网络:线上依托四大平台推出访谈、演讲等原创内容;线下定期举办论坛、非遗展演等特色活动,并通过直播实现“云端”共享。
余姚还创新推出“阳明文化进侨界”,组建传播联盟,聘请海外传播大使,并打造《心动余姚》等新媒体产品,海外播放量超50万。通过艺术化、年轻化表达,吸引千余名海外爱好者来余姚交流,持续扩大阳明文化国际影响力。
“我们希望用更多艺术化、时尚化的表达,推动阳明文化焕发‘年轻态’。”余姚市委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一组组“出海”数据,如《心动余姚》微短剧轻量化、现象级呈现了阳明文化,浏览量超3000万次,这一系列短视频在海外联动传播,播放量超过50万。阳明文化共创共绘艺术交流工程吸引海外阳明爱好者1000余人次来余姚开展交流。
“致良知者,致未来也。”在这座古城,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发生:研学青年在阳明故居前临摹《矫亭说》的专注身影;小学生们在“良知课堂”上关于“何为第一等事”的童真讨论;文创园区里创业者们为产品注入文化内涵的执着……这些碎片拼成了一幅城市文化的完整图景。余姚,正以“知行合一”的智慧,书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答卷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